查看原文
其他

考研出分后:他们站在人生顿点上的回望 | 中青报道

中大青年 中大青年 2022-06-11
 
中青记者:杨晨欢 
责任编辑:郭泳琳、李绮雯、岳天晓

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,近年考研人数迅速攀升,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再次打破纪录,达到341万人,较2019年增长17.59%。虽然今年由于各种因素,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扩大,但由于专业间报考的不平衡和推免生数量的连年增加,许多专业的报录比依然很高[1]

1994-2020年全国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曲线
(图源:中国教育在线)
 
考研人数不断增加,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学生们对于就业的焦虑。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数据,只有大约两成的考生出于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报考研究生,提高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变成考生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。尽管如此,仍有超过一半的考生会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。

2020年考研动机和专业选择的调查结果
(图源:中国教育在线调查)
 
对于统计数字具体到的每个个体而言,选择历程并不像调查选项那么清晰明朗。他们有的继续读着不喜欢的专业却并不悲观,有的在为心仪学校二次奋斗的过程中想通了人生选择的奥秘,还有的想用考研改变自己当下索然无味的生活。这个意想不到的漫长假期,给了他们不少时间去思考,“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”,尽管这一路充满了偶然、遗憾和迷惘,但此刻回望的他们觉得收获颇丰。
 
(以下是记者根据其中三人的采访内容,以第一人称改写的经历自述。)
 

01 


方明宇(化名)


读研是我的既定之路

就像随着惯性奔跑



 
读研是我上大学前就想好的,因为我觉得本科学历不太够,起码要硕士学历以后工作才会好一些。最初希望能保研,读到大二发现成绩有点勉强,就决定考研了。这样也好,平时能轻松些,不用老盯着绩点。

本科我读的是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光电信息专业。当初高考我第一志愿报的是医学专业,并不是多想当医生,只是觉得学医有种“包分配”的感觉,没想过医生到底是什么样的职业,没考上也不遗憾。而我爸很看好光电信息这个专业。

高中时我就偏理科,所以对所学的专业虽说不上喜欢,但也不至于排斥,转眼三年过去了。就像跑步,跑久了逐渐趋于一种平衡,不跑感觉难受,就想着干脆这样跑下去。

电子行业技术性很强,但我们专业的本科课程相对比较基础,所以周围大部分同学都选择继续深造,我也不例外。决定考研之后,事情都挺顺利的。我报的是本校的集成电路专业,这个专业和光电的本科课程一样,但方向更主流一些,我认为对就业更有利。我从大三开始跟着老师做实验,那时就联系好了硕士导师。复习备考过程挺轻松的,我对自己很有信心。

前段时间出初试成绩,分数不是很高,但看排名过线没问题。按朋友的话说,考上已经“稳了”,但最近我也不敢太松懈,毕竟复试有“翻车”的可能——这种可能性我完全不敢想象,感觉就像考不上大学一样让人无法接受。

关于未来,我并没有特别清楚的计划。我也不是没有兴趣爱好,只是眼下它们都不可能变成谋生手段——来不及深入了解,也不愿让兴趣背上生计的重担。以后找工作,我不排斥对口的电路行业,但也不想限制在专业内,所以读研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。

总之,眼下我只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升学。拿到硕士学位,至少就业应该没什么问题,集成电路行业的前景非常好。

能发现并追寻自己热爱的事业是少数人的境遇,我可能暂时没他们那么幸运。虽然我现在学着不是特别热爱的专业,未来也将继续学下去,但我觉得,人只要有事可做就有希望——这样的状态我挺满意的。跑步跑久了,呼吸和迈步的配合都变成身体的惯性,反倒可以省下力气,看看周围的风景。

说不定以后哪天,我会发现自己更加喜欢的工作。


02 


周莹(化名)


“二战”

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自主选择




这次考研结束之后,我大哭了一场,身体好像一下子松下来。题目加难的不安、害怕和这半年来的委屈、辛苦交织在一起,都随着眼泪得到宣泄。去年为了要去心仪的东南大学而放弃调剂时,大概没想到“二战”会这么不容易。

其实我上一年考得还不错,单科都上线了,总分差了7分,可以调剂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——也是建筑老八校之一。说起建筑这个专业,当初并不是我自己选的。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,我自己最想选的是播音主持专业,但被家人“无情打压”。他们固执地认为只有学理工科才能找到好工作,还认为学历要越高越好。也许是因为我姐姐一路考研、读博、成家立业都很顺利,家人们希望我能仿照这条路走下去。

我刚进大学时并不喜欢建筑,但家人们对替我预设的道路极为笃定,一早就唠叨着要学好专业课准备考研。家里的约束有时让我觉得受不了,但也无可奈何。渐渐地,我学会去接受一些以前没法接受的东西。比如我对设计没什么天赋,也不喜欢画画,但想着有那么多人喜欢建筑,它一定有值得喜欢的地方,所以会主动尝试去感受建筑的美,会花十几个小时画一副很复杂的画。后来,虽然还是没法喜欢上建筑,但也不抗拒了。

到大四下学期,我为了新增的设计课连着熬了两个月,身体差了很多,那之后就不太愿意毕业马上工作了——工作需要经常熬夜画图;又因为课程紧张、时间有限,考虑过的跨专业考研也来不及准备。眼前的路突然只剩家人预设的那一条,我如他们所愿报考了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的研究生。我曾经迫切地想把人生选择权握回手中,可自己好像也没能发现更好的路。这样想通之后,我和家人少了很多争执。

第一次考研结果出来后,我去西安待了半个月,打算了解一下调剂学校并准备复试。建筑类学校南北方的风格差异很大。那几天我在校园里走,总是忍不住想起我在南京租房准备考试的五个月。那段时光我到现在仍觉得很怀念:每天早上七点去东大图书馆学习,晚上九点半关门后,回去路上有家店养了只白色萨摩耶,我每次经过都去逗逗它。东大的课程体系很完整,复习过程中我学到不少东西。

对东大不知不觉的向往,让我开始考虑是不是可以再试一次。思来想去,我决定放弃调剂准备“二战”。家人开始自然不同意,但可能是第一次看到我这么坚定,最终被说服。

“二战”是在家准备的。第一个月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学习,而是和家人的矛盾:他们逼得有些紧,我自认为已经很努力了,但他们觉得我应该更努力。这种压抑的感觉似曾相识,好像回到中学的时候,周末我整天在家刷题,稍微有些爱好都被说成是不务正业。

后来他们看我确实在专心复习,便不再说了。到最后一个月,我变得前所未有地努力,成果是多背了几遍笔记,对考试也更有信心。

6小时快题设计练习稿
(图源:受访者)

考完之后我出去玩了一个多月,回来等分数时依然焦虑到失眠。但真到看见分数排名的那一刻,我反倒没有特别难过——按往年的情况,这个名次很有可能以一分之差落榜。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头上,我也只能笑着接受了。我家人倒挺满意的,这个分数即使调剂也有优势,而我仍寄希望于今年的扩招能让我压上线。

不过这次,东大建筑不再是“非去不可”。切身体会了“二战”的艰辛之后,我开始想:也许人生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。我们常懊悔没走另一条路,可能是我们总下意识地觉得,只要选了就一定能达成,可现实是不管哪一条路都需要万分努力,而且也不一定成功。我也开始考虑万一调剂结果不好就去工作——不是放弃考研,就算工作了也还有机会深造。只是年纪渐长,身边的同学要么读研要么工作,我觉得自己也不能这样在家“啃老”下去。

回想过去,我几乎所有的重大选择都缘于家人的意志。也许在他们心中,我永远是个必须管教才会用功的小孩吧。我发觉我想要的选择权只有在经济独立后才能实现,不然家人的期许会一直桎梏着我。不过现在任何规划都只是设想,也许读研不像我想得那么美好,也许工作了心态又会有所改变:不管怎样,任何新的生活方式都令我很期待。

我现在偶尔也会想起曾经梦想的人生路径:读个文科专业,考到央视,从记者做起,然后当个主持人——然而这是一个已经无法实现的梦想,即使遗憾也无计可施。人生没有两全的选择,假如重来可能又有别的烦恼和辛苦。就像我这次大概率又要被调剂,会想如果去年就调剂了多好,不用浪费一年;但如果我去年去读了,大概也会想如果再试一年多好,说不定就考上了。

尽管从结果上说这一年很可能被“浪费”了,但我心里对于“二战”这个决定一点也不后悔——这是第一次完全由我自己做出的选择。以前我一直被家里牵着鼻子走,这次我觉得我对得起自己的选择,结果如何就不能强求了。

人生不能重来,但也始终充满希望,总有路可以走。
 

03 


舒采(化名)


工作几年后

感觉不读研的人生总有遗憾




这次考研不管是对我自己还是家人来说都是一次冒险。我已经毕业三四年了,校园生活现在想想都觉得有些遥远,也很久没考过试。去年跟家里说我打算脱产准备考研的时候,他们很不支持也很不理解,说:“你当时在学校怎么不考,现在工作好几年了又来考”。

其实我就是工作之后才后悔没考研的。毕业以前,自己一直过得浑浑噩噩、没什么主见。当初填志愿的时候,我没有特别强烈的偏好,爸妈又一直灌输“当老师好”的观念,就任凭他们做主了。唯一我自己做主填的是医学专业,因为高中时候对医学挺感兴趣。可惜我没考上,而医学专业本科不读就没机会了。

最后我被录取到教育技术学专业,自觉性格不适合教书育人,我很快就放弃了父母希望中当老师的选项。本科在校的时候我也想过考研,但是当时没有坚定决心,一犹豫就错过了。

2016年毕业之后,我去做了店铺运营的工作。工作忙碌琐碎,不算太辛苦,但也确实挺无趣,感觉生活好像“卡带”了,单调重复的道路一眼望到头——这样的人生索然无味。为了改变现状,我想到了考研。这种想法一旦产生,就难以磨灭。

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份突然的执念到底因为什么,可能是想去学更喜欢的专业,可能是想有更好的工作,又或者只是想摆脱眼下无望的生活状态——哪怕是失败的冒险,也比安稳的平庸要有趣得多。

我大概2018年下半年时开始准备,查了各种消息和资料,决定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的法律硕士。上交是我从小就想去的学校,之前高考成绩不够,考研有机会一定要试试。法律是我挺喜欢的专业,自己性格还算沉稳细致,觉得比较适合。法硕考试要背的东西很多,工作和考研没法协调,于是我在考试前半年辞职回家复习。

法硕考试科目
(图源:知乎)

因为已经独立,家人不太干涉我的决定,但总会有些担心。他们觉得我年纪大了,要尽快稳定下来,要考也该考公务员,这些顾虑我不是不能理解。但工作后我总觉得,不趁年轻做点顺应自己喜好的选择,人生也太遗憾了——这不像学医,本科没读现在就没办法了,考研还有很多次机会。不过考虑到家人,考试一结束我马上找了份新工作。

其实如果不是要考上交,我还是很有信心的。听说上交法硕今年的招生收紧了,而我这次的排名比以往的线还差一点。虽然现在还不知道今年的院线,但我不想麻痹自己了,太多希望只会带来更多的失望。是冒险,就有失败的可能性。

我打算再考一年。我现在觉得哪怕高三都比过去三年的生活要有趣,至少更有盼头。只是家人现在更加不支持了,为了让他们放心,我准备边工作边复习——新工作是个比较清闲的文职,可以兼顾。我想,这次本来也就差一点,今年早点开始背书,认真准备,第二次应考我还是很有把握的。

以后的事情我现在没有想太多。就像人生道路上突然有一扇通往新世界的门,我眼下能做的只有心无旁骛地努力准备,为了拿到那扇门的钥匙。门后的路要怎么走,就等到时候再说吧。
 

在考研出分后这个时间节点上,他们回望过往的人生选择,讲述个人经历和感想。希望看似平凡的故事,能作为契机和示例,让我们都停下来想一想,这一路是怎样走来的,过去的遗憾还在吗,未来的自己又想要什么。

我们对于未来的迷茫,常常因为两种情形:一种是对未实现的目标耿耿于怀,另一种是对未来可能的选择惴惴不安[2]分享中的他们也不例外:周莹关于主持人的“过期”梦想,舒采本科时犹豫错过的考研机会。

然而人生除了偶然、遗憾和迷惘之外,还有许多希望——方明宇对于当下生活的满足和理想工作的好奇,周莹对于未来任意一种新生活方式的期待,还有舒采对于明年“二战”必定成功的信心。人不会永远沉浸在错失目标的丧失感里,也不会因为无法抉择而一直逃避,“因为人生只有一次,最终你只能验证一种选择的结果”,其他的你无从衡量。在这一次的人生里,无论是否选择考研,无论读的是否是喜欢的专业,无论考试结果是否得偿所愿,只要不止步,就总有希望。


愿你我共勉。

参考资料: 

【1】《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》, 中国教育在线 

【2】《按照这4个步骤,你能做出最合适的人生规划》,KnowYourself,2020.3.


本文系中山大学中大青年传媒原创作品

版权归中大青年微信公众号所有

如需转载,请联系后台

未经允许,谢绝转载


推荐阅读
(点击图片即可阅读)

舌尖上的朋友圈 | 中青报道


互联网“遗迹”之旅 | 青晚报




今日小编:吴海煜、马婕
初审:郑梦婕、万永昊
审核:刘洁予
审核发布:马明辉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